“灸后上火”是很多灸友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。对此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“引火下行”,包括很多网上,养生自媒体号大多也持这种观点。那么,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呢?我们来看看:
一、什么是“灸后上火”?

“上火”是中医特有的概念,“上火”不外乎两个原因:一是受自然界“火热之邪”侵袭,引发上火;二是阴阳失调,导致机体内推动生命机能的“火”失去了潜藏功能,引发上火。现实生活中,引发“上火”的因素有很多,比如天气炎热引起身体燥热、吃了羊肉狗肉等热性食物引起口舌生疮、情绪波动过大着急上火、久病之人阴虚火旺等。“灸后上火”,就是指艾灸后,出现咽喉干痛、两眼红赤、鼻腔热烘、口干舌痛、烂嘴角、流鼻血、牙痛等症状。
“上火”分类大盘点
心火的话可以分为虚实两种,虚火表现为低热、盗汗、心烦、口干等;而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、牙龈肿痛、口干、小便短赤、心烦易怒等。
中医认为,心为阳脏,其性属火,心火是温暖全身的主要热量内源。心为君主之官,主神志,心主血脉,是人体的主宰,开窍于舌。火热之邪,侵犯人体,先伤于心,火热攻心,极易导致心火亢盛,气血逆乱,心神不宁等一系列病理变化,出现心烦、失眠健忘、口舌生疮等症状。尤其是“阴虚火旺”的人,更易外感火热,出现心烦意乱,急躁易怒,甚至神昏谵语等“火气旺”的症状。
肺火也有虚火和实火之分,肺热盛极化火则为实火,肺阴虚而生火则为虚火。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、痰中带血、咽疼音哑、潮热盗汗等。
胃火即是胃热。轻微胃火盛者,好像永远吃不饱,其实是胃热给大脑的错觉;到火盛至某一个阶段,胃部出现发炎现象,就会变成什么都吃不下,可以说是物极必反。
典型症状:痘痘长、牙龈肿、口角烂。胃火分虚实两种,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、胃口不好、便秘、舌红、少苔,起居失度、劳累引起上火;而实火主要表现为上腹不适、口干口苦、大便干硬、舌苔黄腻。
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,所以调整情志、稳定情绪非常重要,焦躁情绪会火上浇油,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火气。睡眠不够或是睡眠质量不好,也会造成肝火上升。经常熬夜也会打乱人体正常的作息时间,肝脏不能如期休息和排毒,于是只好加班加点将体内积存的杂质和毒素清除,这无疑加重了肝脏本身的负担。
典型症状:头痛头晕、耳鸣、眼干、口干舌燥、口苦口臭、两肋胀痛、睡眠不稳、身体闷热、舌苔增厚。眼睛有眼屎、视力模糊、飞蚊症、血压上升、两肋胀痛。
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、耳鸣耳聋、发脱齿摇、睡眠不安、五心烦热、形体消瘦、腰腿酸痛等。

所谓的“降火穴”,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,一般用于治疗热病高热、脏腑郁热、痛肿疮毒等各种里热证。
尺泽:在肘横纹中,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,微屈肘取穴。
鱼际:在手拇指本节(第1掌指关节)后凹陷处,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,赤白肉际处。
曲池:人体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,屈肘,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。
合谷:即“虎口”,在手背,第1、2掌骨间,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
太冲穴:在行间上二寸的凹陷中。(它能在怒发冲关时泻火入眠;也能在头晕脑胀时降压气爽;在有气无力时补足血气;能在月经不调时调理周到。)
行间穴:第一、二脚趾缝纹端。(该穴最善治头面之火,例如目赤肿疼、面热鼻血、心里烦热、燥咳失眠,酒精脂肪肝。故称“泻行间火而热自清”。)
支沟:位于前臂背侧,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,腕背横纹上3寸,尺骨与桡骨之间。
耳尖、八邪、八风(此三穴还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,血腥但有效)
涌泉穴:位于足底部,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,约当足底第2、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/3与后2/3交点上。
“灸后上火”其实与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密切相关。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,如果把人体看作工厂车间,内在的五脏六腑就负责不同的生产流程:胃负责接纳原材料并进行初加工、脾负责深加工及运输、肾负责污水过滤……分工明确而又紧密合作,环环相扣。人只要活着,人体这个“车间”就在不断生产,区别在于:健康的人生产效率高,亚健康的人或生病的人生产效率相对较低。
假如胃出了问题,工作效率低下,通过艾灸,让它的功能得到增强,就相当于胃这个生产流程突然多了10个工人。初加工的问题解决了,但是下游的脾、肾等器官工作量随之突然增大了,一下子就难以适应。刚刚说了,人体非常聪明,具有自我调节功能。所以,这个时候,人体就会启动自我保护程序,往往就会以“上火”症状表现出来。
三、体寒,“灸后上火”的根本原因

《黄帝内经》里说: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之类也……人之伤于寒也,则为病热。这句话指出“寒为热病之因”,体内寒邪过盛,身体就会表现出热症。也就是说,“上火”其实是体寒引起的。
1、体内寒邪过盛,伤脾阳,脾阳虚就会造成消化吸收功能差,时间长了就会气血不足,阴血亏虚,艾灸补阳,一旦阳气相对过剩,就会向外浮散,引起“上火”;
2、体内寒邪过盛,伤肾阳,肾属水,人体内水不足,体内脏器运动就缺少了水的滋润,就会摩擦生热——最典型的是肝脏,肝脏属木,最需要水的浇灌,水生木,一旦缺水,肝燥、肝火就非常明显;
3、体内寒邪过盛,就会“寒则凝,凝则瘀,瘀则堵”,一旦经络堵塞,阳气得不到疏导和传输,就会上火。所以说,“灸后上火”的根本原因在于体寒
“上热下寒”常见于女性,“寒”是虚寒,当下焦阳气不足,上焦的“热”在往下传输的途中就被堵了,“热”下不来,只有郁积在上焦,导致“两极分化”越来越严重——虚阳上浮,表现为上焦心肺有火,头面起疙瘩、口舌生疮,咽干咽痒等;虚寒于下,表现为腰腹喜暖怕凉、痛经、血瘀、经血黑、月经不调等。
在身体的圆运动中,需要火从上往下降,去温煦肾水,需要水从下往上升,去滋养心火。火的力量本来是往上升的,想让它降下来,就要给它一个力量,这个力量就是中气,它是气机升降的关键。中气不足,气路不通,火就降不来了,就会“上热”,同时肾水得不到火的温煦,就会“下寒”。
气血不足一般是因为脾胃虚弱所致,消化吸收功能差的人基本都有这个毛病。气血不足,阴血就不足。艾火属于纯阳之火,灸后人体阳气得到补充,此时如果阴血不足,阳气就会相对过剩,就会向外浮散,引起上火。
针对“灸后上火”,大多数人的办法都是引火下行,主要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,常用的有足三里穴、阴陵泉穴、三阴交穴、涌泉穴。也有人用热水泡脚的方式引火,腿部暖了,经络通了,上焦的火就下来了。但是,国医大师王正龙认为:“灸后上火”是艾灸后阴邪即将散尽的表现,不必急于引火下行,应该一鼓作气,重灸关元穴(建议同时艾灸中脘穴,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)。
为什么呢?这就回到上文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了。关元穴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,是男子藏精、女子藏血之处,是统摄元气之所。艾灸关元穴能使命门真火充盛,真元得以激发,寒邪得以祛除。人体非常聪明,体内阴阳的升降有其固定规律,元气充足了,阴阳就会规律运行,该升则升,该降则降,根本就不必人为调动。就是说,等寒邪祛除、元气得到补充,真元就会恢复“藏而不泄”的功能,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,上火的症状就会自行消失,根本用不着引火下行。
综上所述:针对“灸后上火”,如果难以忍受,可以暂停几天或减少灸量待整个身体逐渐适应接受艾火灸疗的过程,可以有效缓解上火症状。单纯的灸降火穴位,虽能缓解一时内火但更会影响之前的艾灸效果,甚至有可能相当于做了“无用功”;如果可以忍受,建议快马加鞭,重灸关元穴(建议同时艾灸中脘穴),虽然短期内上火症状仍然存在,但它是从根本上解决上火问题,坚持即可。注:重灸关元穴也应注意时间,以30分钟左右为宜,不宜过长。
上火其实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证候,具体症状如眼睛红肿、口角糜烂、尿黄、牙痛、咽喉痛等。在夏季炎热时节及连绵湿热天气时更易发生。
人体“阴阳”的升降是有其固定的规律的,元气逐渐充足了,“阴阳”就必定按照其规律运行,该升的就自然会升,该降的就自然会降,也就是说,等寒邪被驱除以后,“上火”的症状就自然会消失。
艾火通过穴位的作用,激发了真元的功能,真元又借助艾火的力量去除寒邪,一旦寒邪被驱净,真元就会恢复“藏而不泄”的功能,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,根本就不会出现继续上火或或发烧的情况(对物体越加热,物体的温度就会越高,这是自然界的物理现象),而人体则不然,如果寒邪已去,发热的状况就会自动消除。
即减少艾灸的时间和频次。降低艾灸时的温度,悬灸的话可以离皮肤更远点;减少艾灸的时间,比如原来每穴灸15分钟,那么现在就灸10分钟。另外可以适当的停灸,比如灸3天停1天等等。
上身部位的穴位少灸,然后八髎、足三里、涌泉从上到下的艾灸,打通中间的障碍以引火下行。对于气逆上冲,肝阳上亢等引起的病症,灸涌泉可以镇逆下气,灸足三里、绝骨可以引气下行。另外,在艾灸半小时后可用艾叶泡脚。
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开水,水温应略高于体温为宜,在每次灸疗结束后还要再补充一杯60度左右(稍微有点烫嘴)的热水。或者可以取麦冬、熟地各约15g煮水,灸之前喝100毫升。
饮食上面要注意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,少吃最好不吃腌制品等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,多进食新鲜的蔬菜水果。另外,艾灸导致的上火,可以用进食绿豆汤或者绿豆粥来达到降火的作用,因为绿豆具有清热解毒,消除消暑烦渴的功效。
大椎处刮痧,可以起到降火的作用!操作方法很简单,在大椎涂上精油,用力快速刮几下,出痧后,等10分钟痧退之后可继续刮。除了降火气,刮痧还有利尿排毒、发汗排毒、清除毒素、舒筋活络作用!
刚刚说了,“灸后上火”并不意味着必须引火下行,但有一种人例外——阴虚之人。阴虚之人的典型症状就是阴虚火旺、上热下寒,这是上下气路不通所致。上下气路为什么不通呢?因为中气不足!因此,阴虚之人必须补足中气,引火下行——将上焦的“热”引到下焦来。
阴虚之人的艾灸步骤有讲究,必须先艾灸中下焦,然后艾灸上焦。因为只有先灸通中下焦,补足中气,气路才能畅通,火才能下行,否则,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,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。如果灸中下焦还上火,那么先灸四肢穴位,可以灸灸三阴交,太溪,复溜;注:阴虚之人,最初艾灸灸量宜少,此后逐渐加量,才能达到引火归元、潜阳益阴的作用。若第一次艾灸灸量过大,有可能耗伤阴津,导致虚火上炎,让上火症状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