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满堂学员

电话:400-8782-417
24小时热线:13373932999
微信号:13373932999
全国运营中心地址:中国 郑州 百花路19号
当前位置:首页 > 艾满堂动态 > 艾灸百科三伏,一年最凶险的日子,这些事能不做就别做
2019年三伏
初伏:7月12日-7月21日 (10天)
中伏:7月22日-8月10日 (20天)
末伏:8月11日-8月20日 (10天)
三伏天来了,外界阳气最盛,湿气最重,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,也是最容易生病的40天,伏天里,可谓暗藏杀机......
毫不夸张地说,入伏后开始冬病夏调,可以改善身体的许多隐疾,但同样,三伏天“暑邪”盛行,一不留神也容易落下病。
首先,你要明白伏天是“防暑还是防寒”,在室外虽然要防暑,但其实大多数人更要防寒。
伏天开始后,人体阳气在一年中逐渐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,一旦着凉寒,邪便容易趁机入侵,引发严重后果,所以,必须要——防寒!
三伏天的真正意义是:“邪!”叫做“三邪天”,而三伏天所携带的“邪”,就是“六邪”中的:暑邪!那么,我们该如何护自身周全?

1、空调吹一夜
很多人到夏天喜欢开着空调、裹着棉被睡一整夜。空调如果整夜开,室内外温差过大,使全身毛孔闭合,体内热量难以散发,还会因脑部血管迅速收缩而引起脑供血不足,有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发作“热中风”。
2、贪吃冷饮
炎炎夏日喝一杯冰镇冷饮,或是吃一个冰激凌,清凉解暑,是非常爽的事情。不过,路波却说,夏天冷饮吃太多不仅不解暑,反而会引发健康问题。
夏日贪吃冰凉的食物,容易对胃造成刺激,引起脾胃虚弱、腹胀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严重者还可造成肠胃性感冒。特别是脾胃虚弱者及老人、小孩更应注意。
建议:少喝冷饮,温白开水是最健康的饮品。
3、冷风对着吹
长时间吹空调会使寒气凝滞在身体里,使身体的气血运行受阻,很容易出现感冒、头痛、鼻塞、面瘫等病症,颈椎对着空调吹,使颈背部肌肉受寒,造成颈部持续痉挛、后背酸痛等。
建议:室内空气不要低于26℃,肩膀和背部不要直接对着空调,可以搭个披肩。
4、口渴猛灌水
夏天出汗多,易口渴,很多人就使劲喝水,也不对。
每一次出汗都要带走一些盐分,不断喝水与出汗使血液中的盐分越失越多,血浆渗透压降低,而出现低渗性脱水,使细胞水肿,人就会出现头晕、眼花等“水中毒”症状。
建议:喝水时应少量多次,每次以100~150毫升为宜,间隔时间为20~30分钟。
5、不爱开窗户
闷热夏季不少人怕热,闭窗室内吹空调。其实,潮湿闷热、通风差的室内易引发中暑,而且使用空调不开窗换气,空气质量会变差,反而致病。
6、洗冷水澡
夏季天气炎热,人的毛孔处于张开状态,如果洗冷水澡,寒气极易侵入人体,导致阳气暗损。
因此,夏至养生,最好每天用温水洗澡,这样不仅可以洗掉汗水、污垢,使皮肤清洁凉爽,利于消暑防病,而且能加快血液循环,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,降低肌肉张力,消除疲劳、改善睡眠,增强抗病力。
建议:洗澡水温不要过低或者过高,35℃-40℃为宜,洗澡时间不宜过久,10-15分钟即可。
7、中午不休息
三伏时天气炎热,夜晚睡眠受到影响,有条件最好午睡,可保证下午精力充沛。也能有效预防冠心病、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。
建议:午睡以15-30分钟为宜,午睡后可轻微活动,喝一杯水。
8、情绪激动
炎炎夏日,人更容易心浮气躁,但激动情绪伤身体。比如生气的时候,血压上升,血管以及心脏部位所承受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高很多。
建议:保持平和的心态。情绪激动时,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消除坏情绪,
接下来,将从节气养生的角度,跟你讲讲三伏天的养生攻略。

1、谨慎用空调
我们在用空调的时候,室内外温差一定要小于7℃,尤其是中老年人,特别是患有高血压、动脉硬化的人来说,特别要注意室内外的温差。忽冷忽热的气温变化会使脑血管反复收缩舒张,以致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,严重时导致脑栓塞。
室内的相对湿度在45%~65%之间,是人体感觉比较舒适的湿度,湿度过大,霉菌和细菌等各种微生物容易侵扰我们的机体。
2、三伏天宜养心
按照中医五行理论,夏季属火,对应的脏腑为“心”。所以,养心为夏季保健的一大关键点。
三伏天因为出汗较多,如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,会引起血液中的水分减少,血液黏稠度增高,致使血管栓塞,极易引起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。
三伏天不要等到口干舌燥,平时就要多喝水,并养成睡前半小时和清晨起床后喝水的习惯。
养心,就要做到精神安静、喜怒平和,多做一些比较安静的事情,如绘画、书法、听音乐、下棋、种花、钓鱼等,以保持心情舒畅。
3、三伏天宜祛湿
湿邪是三伏天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。那么,我们如何祛湿呢?我们都知道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,我将从这两个方面来讲如何祛湿。
● 祛外湿
外湿:外感湿气、气候潮湿、久居湿地、感受雾露、涉水淋雨等。
三伏天本来空气就潮湿,室外炎热的环境会导致人的腠理开泄,毛孔打开。当突然进入空调房,风寒湿就会趁机侵入人体。
其中,寒邪会通过人体开放的腠理侵入人体的阳卫之气,人体宣而不得宣,发而不得发,人体就可能出现畏寒、发热、头疼、头晕等外感寒邪的症状。所以,不要长期待在空调房中。
● 祛内湿
内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过食辛辣、恣食生冷、嗜食肥甘厚味等都容易影响脾胃运化津液,凝聚成湿。
三伏天湿气重,湿为阴邪,好伤人阳气,尤其是脾阳。再加上此时大家喜欢冷食,更加造成湿困于脾,所以夏季祛湿重在健脾阳。
4、三伏天宜祛暑
三伏天在户外很容易中暑,我们该如何预防呢?
中暑症状:初见发热、头昏、烦渴、疲倦、少汗,继则高热神昏、烦躁、抽搐、四肢厥冷,甚则引起死亡。
中暑原因:多因处于高温环境,体内汗液蒸发困难,导致机体产热大增,从而造成热量在体内积聚所致。
中暑后怎么做?首先,将中暑者移至阴凉处,解开衣领,保证患者呼吸通畅,如有条件可用毛巾浸热水敷脐腹部,口服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散。或用刮痧板或酒精消毒过的纱布,上下刮背脊两侧、肋骨两侧或额头,出现紫暗色即可。
三伏天最好做灸疗
三伏天“灸疗”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疗法。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,人们体内阳气最盛的时机,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艾灸,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,通过灸疗令阳气渗入穴位经络,通过经络的气血直达病处,标本兼治。
另外,艾灸有温经通络、升阳举陷、行气活血、祛寒逐湿等作用,在 “三伏天”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。
这些病适合冬病夏调:
呼吸疾病:感冒、过敏性鼻炎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等;
胃肠疾病: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、胃酸、胃痛等,胃肠功能紊乱,慢性腹泻等;
妇科疾病:宫寒、月经不调、痛经、产后头痛、产后风等寒症;
儿科疾病:遗尿、厌食等(虚寒性);
疼痛疾病:风湿性关节炎、骨关节炎、颈腰椎病、软组织劳损等;
其他疾病:畏寒肢冷等。
今天,这里给大家推荐了一套灸法,适用于整个三伏时节,就是艾灸中脘、神阙、关元这三处穴位。
1、艾灸中脘穴
【作用】中脘穴为手太阴、手少阳、足阳明之所生,任脉交会穴。它可以调理一切腑病(胃、胆、胰腺、大小肠),尤以胃病为先,有健脾祛湿、疏利中焦气机、补中气的功效。
【部位】中脘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
【时间】艾灸10-15分钟。
2、艾灸神阙穴
【作用】神阙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,是长寿大穴。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,是人的神气出入的门户。艾灸神阙可以调理身体虚损、虚弱的症状。
【部位】神阙穴在腹中部,脐中央。
【时间】艾灸10-15分钟。
3、艾灸关元穴
【作用】关元穴为真阳所居、化生精气之处,是增强元气的大穴位。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,浊阴下降,元阳温暖,血液充盈,能培肾固本,补气回阳,通调冲任、理气活血。
【部位】关元穴在下腹部正中线上,脐下3寸处。
【时间】艾灸10-15分钟。
注意事项:
1、过饥过饱或过于疲劳不可灸,醉酒者不可灸;
2、艾灸前后应多喝些温开水,不要吹冷风,不要吃寒凉生冷食品;
3、灸时和灸后注意保暖。
关注微信公众号:艾满堂古法艾灸,了解更多中医和养生以及艾灸调理技术,传播艾灸正能量,欢迎中医从业及爱好者加入我们,让朋友和家人更好接触绿色灸疗。
-
联系电话:400-878-2417
热点资讯
- 2021-10-15肚脐下冷是宫寒,肩上冷是什么你知道吗?
- 2021-10-14九九重阳节,八大要点呵护您家人的健康!
- 2021-10-14它是天然防栓补肾药!比阿司匹林、六味地黄丸
- 2021-10-11秋高气爽为何频繁感冒?艾灸润肺防“秋燥”
- 2021-10-08白露不露身,不露脚!寒露后最应艾灸这里!需
- 2021-10-07入秋后,遇它别手软,多吃眼睛明亮,抵抗力更
- 2021-10-07嘴唇干裂,不是因为缺水,病根在这里!艾灸既
- 2021-09-30国庆养生不能忘,出游准备要做足,最全攻略请
- 2021-09-30为什么女人艾灸背部,远比艾灸腹部重要?后悔
- 2021-09-28好容颜=五分天注定+五分好方法!灸通这2样,轻